清北博士研发“追阳密接”AI识别器

本文转自:福州日报

清北博士研发“追阳密接”AI识别器

6小时完成,一台设备可顶5名流调熟练人员

清北博士研发“追阳密接”AI识别器(图1)

本报讯(记者李白蕾)“对,就是穿黑色衣服的这个人。”15日下午,市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在晋安区新店镇开展流调工作,凭借一台有着“火眼金睛”的设备,很快识别了阳性密接人员。

这台高效便捷的设备叫“追阳密接”AI识别器,由清华大学博士蔡培翔和北京大学博士陈俊延领衔研发,6小时完成开发,12小时投入运用,一台设备相当于5名流调熟练人员。

蔡培翔、陈俊延分别是去年和今年“好年华,聚福州”活动的引进生,目前在闽侯和连江接受轮岗锻炼。12日,他们接到一项紧急任务——驰援流调溯源专班仓山突击队,开发一套在社区公共视频中能够迅速高效初筛密接人员的软件。

“这是军令状,我们毫不犹豫接下了。当晚,我们与俞伟、薛常永、陈瑞超、王莉思4位引进的博士硕士碰头后,立马组团启动研发工作。”蔡培翔告诉记者,他是清华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陈俊延是北大物理学博士,两人都有软件开发的经验。“我的同学张隽榕硕士在莆田工作,听说我们要做这么有意义的事,特地赶来加入。经过紧张的通宵作业,第一版AI识别器系统次日凌晨4时完成了。”陈俊延说。

软件要在社区使用,可社区公共视频拍到的人脸不是不够清晰,就是遮挡物太多,难以识别。“能不能以衣着和体貌特征作为切入点,把符合特征的人都找出来?”陈俊延的一句话打开了大家的思路,又一场头脑风暴开始了。有人提出,室内和室外的密接人员定义不同,如果只按一种情形去设置,会不会过于局限?于是,他们又紧急调整密接参数,做到室内外视频识别都可使用。

据了解,目前通过公共视频“追阳密接”,往往要调动流调专业人员在海量视频里逐帧通宵识别。而博士们开发的“追阳密接”AI识别器能自动判定密接人员,多线程高倍速处理视频,节约大量人力。“有了这个软件,一台电脑工作效率相当于5个熟练人员。”陈俊延说。

“系统第一次用于实战是在13日下午,距离研发成功不到12小时,参与仓山区对湖街道的追阳密接。那天工作了三四个小时,就完成了对2个阳性病例社区活动密接人员的初筛。”蔡培翔说。

“下一步,我们想做一个移动流调工作站,它像一台可以手提的电脑机箱,能将公共视频的硬盘直接插在机器上,做到一边拷贝一边识别,省去了来回拷贝视频的时间。同时,还要解决‘撞衫’等问题,提高识别效率,优化后一台专业设备工作效率相当于上百人,真正实现用科技手段为流调工作赋能。”陈俊延说。

蔡培翔(右二)和陈俊延(右一)携带软件在新店镇开展工作。(受访者供图)(全文共1039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