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
十年内我国将实施地外小行星防御任务

吴伟仁

2021年10月23日,我国第一届全国行星防御大会在广西桂林召开(资料图)
11月24日,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我国已在制定发展规划,未来将实施地外小行星防御任务。他表示,当小天体从火星以外飞过来后,先发射探测器确定其轨道,然后发射撞击器,改变它的轨道。这是未来10年之内要实施的。
我国将准备开展小行星防御任务
联合国/中国空间探索与创新全球伙伴关系研讨会11月24日闭幕。研讨会期间,我国深空探测的成果与未来规划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围绕本次研讨会相关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重点工程,吴伟仁表示,小行星探测也是重要工程,我国计划在未来10至15年开展小行星采样。这个过程很有趣,因为小行星太小了,探测器不能像在月球那样着陆,要慢慢挨上去,再在它上面采样,带小行星样品回到地球,这样我们就知道小行星是由什么组成的。
此外,吴伟仁表示,我国还准备开展小行星防御任务。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怎么办?我国正在制定这方面的发展规划,对小行星进行探测、预警。如果预测它轨道出了问题,将会进行在轨处置,最后再进行救援。我们总结为“探测、预警、处置、救援”八字方针。这是我们国家的整体规划。具体是怎么处置的呢?假如我们现在准备实施一次对小行星的防御任务,它从火星意外飞过来了,这个过程我们预测了它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威胁,就先要发射探测器对它进行探测,探测后确定它的轨道,然后再根据探测情况发射一个撞击器,从而改变它的轨道。
未来10至15年内在月球干三件事
吴伟仁表示,在未来10至15年,我们国家准备在月球上干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们现在准备实施的探月工程四期,规划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嫦娥六号准备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2020年底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月球正面采回1731克月壤。我们希望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更多样品,争取实现2000克的目标。
吴伟仁表示,嫦娥七号准备在月球南极着陆,主要任务是开展飞跃探测,然后是争取能找到水。在月球南极有些很深的阴影坑,我们认为很可能是有水的,只不过它终年不见阳光。如果见了阳光,水就挥发了。因为终年不见阳光,那里的水就可能以冰的形式存在。我们希望嫦娥七号着陆以后,能够飞跃到这一至两个阴影坑里面去现场勘查,看能不能找到水。嫦娥八号准备在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会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有月球轨道器、着陆器、月球车、飞跃器以及若干科学探测仪器。一方面是找水;另一方面就是探测月球南极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以及它的地形地貌,它的环境还有什么物质成分,这是我们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的重要任务。
吴伟仁称,在月球上要干的第二件事,是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在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我们想动员大家和我们联合起来,进行联合设计、联合勘察、数据共享、共同管理。
吴伟仁表示,我们要干的第三件事,是以月球为主要基地,建立集数据中继、导航、遥感于一体的月球互联网。这些形成一体化后,可以对月球上的一些资源和探测器实行有效管理。如果再往后面延伸,火星也可以像这样。
打造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谈到我国对深空探测领域国际合作有何展望时,吴伟仁表示,此次联合国/中国空间探索与创新全球伙伴关系研讨会上,我们要向世界介绍中国未来的航天政策与规划,让全世界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方便大家一起合作。同时我们也想倾听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声音,了解他们未来在空间探索领域准备干什么,共同探讨研究未来如何发展,一起加强合作。
此前,我们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都开展了国际合作。目前的国际合作主要是集中在科学仪器的搭载,或是联合开展一些科学研究,探测出的科学数据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发布、共同撰写文章,对外阐述我们的科学发现。
后续我们希望能够开展更高层面、更大领域、更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因为深空探测、行星探测、月球探测,这些都是全人类的事情。我希望未来在国际月球科研站里面,有更多国家一起参与进来,共同打造地月空间或者行星际空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地球面临着地外小行星等天体的撞击风险,恐龙灭绝就被认为跟外星碰撞有关。人类也在谋求在太空中防御小行星的能力。
今年9月2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执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的宇宙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26日晚成功撞击了一颗名为“狄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美国航空航天局此前表示,虽然这颗小行星对地球没有什么威胁,但这是世界上首次对动能撞击技术进行测试,利用飞船撞击产生的动能使小行星运行轨迹发生偏转,完成行星防御。
今年4月份,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吴艳华称,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就改变它的轨道进行技术实验,为未来人类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真正作出中国新的贡献。
综合新华社、中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