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汉字技术与全球现代化的接轨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见证汉字技术与全球现代化的接轨(图1)

□ 辛明

提起打字机,我们首先会想到雷明顿打字机的经典形态和QWERTY键盘“嗒嗒嗒”的节奏。那么,在电脑和输入法诞生之前的机械时代,要如何把汉字搬上键盘?按照使用人数来看,中文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但机械中文打字机的诞生却远远晚于英文打字机,其原因就在于中文是基于表意汉字的语言,无法按照字母组合排列的方式呈现。

《中文打字机》一书由此切入,叙述了数千个字符组成的中文打字机和仅有二十六个字母的键盘之间漫漫对抗史。多年深耕中国历史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墨磊宁花费十年时间收集、爬梳全球史料,详尽还原中文打字机发明历程,分析其背后牵动的社会文化史。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中文打字机键盘长达十二英尺,拥有五千个字符,它更像一种奇思妙想的产物,最后并没有投入生产。

真正投入使用的第一台中文打字机是由传教士发明出来的,随后占领市场的是上海打字机厂生产的“双鸽”牌中文打字机,大约自带四千个汉字以及额外的冷僻字字库。

《中文打字机》并不旨在单纯记录一段历史,而是探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到底是如何像野火一般在不经意间燃遍全球。

不同于字母文字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几十个字母搬上键盘打字机,作为表意文字的中文在迈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信息传播路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但也正是这些挫败让中文使用者愈加发奋,不断开拓新的思路,试图从西方字母文字霸权的围剿中突围而出,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虽然作为工具的中文打字机早已完全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在汉字面临机械化的历史中,中文打字机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墨磊宁认为,中文打字机不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史上最重要却被误解最深的发明之一,它还是一面无比清晰的历史透镜,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审视技术的社会建构、社会的技术建构,以及中文与全球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中文打字机之发明的艰难历史,不仅映射出历史上西方中心主义对汉字的偏见,更展现了汉语世界为中文寻求生存和发展所付诸的不懈努力,显示出中文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正是在中文打字机的设计探索中,中文的现代化传播逐渐摆脱英文打字机“所打即所得”思路的禁锢,使得当下我们正在使用的中文输入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由此发出人机交互的先声。时至今日,汉语已经展现出崭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全球使用人数最多、最活跃的语言。

作为中文使用者的我们,现在终于可以翻开这本书,重回生动的历史现场,重新发现中文打字机,一同见证汉字技术与全球现代化接轨的故事,在往昔中照见当下、迎接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