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年终岁首,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等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对此,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建议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的积分兑换“补差价”福利噱头,留心比对商品信息和实际价值,以免“失分又蚀财”。
消费积分制是商家增强用户黏性、刺激用户消费的一种营销手段。本是良性互动,奈何却成为一些不法商家收割“智商税”的利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商家的消费积分有效期短、兑换难,甚至出现利用积分兑换的商品质次价高等问题,让消费者倍感无奈。
消费积分兑换套路多,暴露出商家态度的不诚恳。中消协提醒的这种以“积分+现金”的方式,看似用积分降低了购物费用,实则套路了消费者。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消费积分设置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消费者往往也会觉得“为了一点积分费时费力维权不值当”,导致商家愈发热衷于耍花活。
公平、诚信是消费积分制良性运行的基础。要让消费积分真正成为消费者的福利,首先要明确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责、权、利。商家只有在制定积分规则的时候摒弃短视思维,保障消费者的积分兑换权益,对消费者多一点诚信和尊重,才能让消费积分双赢效应显现。